编者按:魏巍,2006年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师从蔡之华教授,主要从事基因表达式编程(GEP)方面科研工作。硕士和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德信体育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攻博期间先后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德信体育等跟随刘铁岩博士、高斌博士、丛高教授、蔡达成(Tat-SengChua)教授等从事图排序、文本目录整合、问答文本摘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12年博士毕业后分别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及新加坡管理大学跟随苗春燕教授、丛高教授以及朱飞达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于2015年4月入职华中科技大学德信体育,目前为华中科技大学德信体育教授、博士生导师、“认知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与推荐、多模计算等。担任多个期刊/专刊客座/青年编辑、CCFA/B类会议组织者(EMNLP’22 Area-Chair、SIGKDD21 Poster-Chair)及(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如AAAI、IJCAI、ACL、SIGKDD、SIGIR等)及IEEE/ACM Transactions(如TKDE,TOIS)等重要学术期刊审稿人等。同时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语言处理专委会执委、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发表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及期刊论文近100篇(含CCF A近50篇),主要发表在ACL、AAAI、IJCAI、SIGKDD、SIGIR、WWW、SIGMOD、PVLDB、ICDE、CVPR、ACM MM、TKDE、TOIS、T-CYB等。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重点/面上项目等20余项。
长期坚守教学一线,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
回国后,魏巍校友一直坚持在本科教学一线,围绕“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技术,面向国家自主可控战略和重大需求开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和教学,在主讲《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信息检索》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门课程时,认真倾听学生意见,理解他们的需求,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同时他还积极投身华为“智能基座”课程建设,坚持人才培养面向国家自主可控战略需求,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大学教学是一项充满挑战与责任的事业,他回想起最开始回国时从事教学工作,深感身上肩负的使命,经常需要熬夜修改课件和备课,正是这份责任重大、充满挑战的工作使他感到深深地满足感和成就感。
构建教学相长、产教融合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工科育人模式
魏巍校友在教学中兼顾经典理论和前沿研究方向,重视理解和掌握最新研究成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引入团队自主研发的轻量级自然语言处理平台及智能人机对话系统进行现场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积极投身于培养本科生科研工作,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卓越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经常说:“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本身是一项既具挑战又充满乐趣的工作”,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深入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前沿技术,鼓励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他已指导多名本科生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领域发表顶级会议论文,多位同学也因此收获了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offer。
推行需求牵引、知行合一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
目前他已围绕“认知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组织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团队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硕博士研究生40余人,主要从事认知科学与智能信息处理的交叉与结合研究,包括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自然语言处理与图像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算法设计与复杂性分析、形式化方法与具体应用研究等,团队每年在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等领域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实验室日常管理中,他认真做好与每位研究生的科研沟通工作。他坚持认为,科研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关键,并一直致力于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开放而富有创新氛围的实验室环境。通过组织实验室例会、学术报告和研讨会,他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鼓励他们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引导他们掌握科研方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他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性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影响力。他一直秉持着“以身作则”的原则,作为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引路人,不仅在学术上传授知识,更在心灵层面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自信,自主探索,勇攀学术高峰,在学术研究中追求卓越。看到学生们在科研领域的成长和取得的成就,是他最大的满足和骄傲,这也进一步激发他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科研孜孜不倦的追求。
通讯员:李国昌、石剑峰
审核:李国昌
校对:石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