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科励志先锋:一篇顶刊论文发表下的青年学子成长史——曾林芸同学

发布人:石剑峰发表时间:2023-04-20点击:

2022年8月,随着论文在期刊ISPRS Journal ofPhotography andRemote Sensing上的发表,曾林芸同学一年多的研究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目前她也顺利落实了工作单位,不久将走向人生新的征程,实在值得庆贺。

曾林芸同学是我院2020级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中共党员,研究方向为城市视觉智能,师从方芳老师。这几年,她始终在快乐地行走:2022年8月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2022年2月,参与制作的中国典型城市建筑物实例数据集,获“第二届ScienceDB科学数据集十佳数据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任院学术科研部部员,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任2020级硕士研究生第八党支部宣传委员,在2021年5月获2020年度五四评优的优秀团员称号。平时爱好运动,从打羽毛球、骑行,到射箭、滑雪,喜欢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运拙时艰,披荆斩棘

回顾过去,她说“不后悔曾经放弃入职互联网,选择在地大完成研究生学业。”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德信体育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她,成绩排名稳列前茅。毕业那年保研名额突然缩减,于是她毅然选择了考研,但在2019年末的考研中失利,加冕目标大学硕士帽的希望又一次破灭了。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对于我们国家、人民乃至全世界都在经历新的考验,人们在众志成城中共渡难关。这一年的复试和调剂无限延期,她和所有应试者都在不知道何时是尽头的日子里等待着最后的宣判。在对未来不确定的时候,焦虑和迷茫倍增。

焦虑和迷茫的本质是是对未来的恐惧,可是关于未来,本就是在巨大的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人的一生本就在动荡与不安中度过,与其庸人自扰,不如竭尽全力,守好自己的边界,在不确定性中区寻找那些确定的,值得做的事物。于是,在等待录取的日子里,她收拾好情绪整理好行囊,投身到了春招大潮中。在辗转经历多轮笔试和面试后,她成功斩获了热门互联网公司的录用书,与此同时也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兜兜转转,她又一次回到了这个决定未来的交叉路口,不同是这次两条路都对她开了绿灯。在未来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时,她无法确定到底那一条路会是更好的选择。我们口中所谓好的选择,都是站在未来的眼光,向后回顾时看到的。但是当时的自己处在迷茫中做的选择,无论带来的结果是好或不好,都无法避免。在无法预知未来的时候,人生往左往右,倒退或向前,其实往往取决于自身的态度。于是在就业和深造中,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她深谙积极地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未来就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当风借力,厚积薄发

在学长的推荐下,曾林芸同学加入到了方芳老师所在的地大智能时空计算与软件服务研究团队,开启城市视觉智能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她还记得读的第一篇英文文献是《Fine-Grained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at the City Using Ground-Level Images》。这篇论文中反复出现的“map”单词,她一遍又一遍了进行搜索和翻译,想试图寻找到这个入门词汇其他未知的隐藏含义,但都以失败告终。在那时,她的感受是,“论文就是把你从前认识的单词拼到一起,然后组成一个你无法理解的新概念”。初次接触到这些专业领域,概念名词都是全新的世界。越想要快速入门,越渴求寻求未知的答案,反而造成了对概念的钻研和对名词的吹毛求疵。对个别字眼的过分纠结,致她读得磕磕绊绊,不知所云。

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她对这个全新的方向逐步有了自己的理解。为了进一步探索,前前后后,与论文的任务相关的文献,她阅读了几十篇。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学会提炼阅读论文的重点,开始使用文献管理工具,开始与导师及学长学姐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开始注意到与之相关的研究团队,关注领域的前沿状态。在大量文献阅读和实验积累的基础上,她逐步深入理解研究领域和课题方向,慢慢迈上科研的正轨。

2022年2月14日,随着邮箱里一封新邮件的送达,两个多月前投稿论文的评审意见回来了,大修。评审专家们专业素养过硬,言辞犀利,意见一字一句一针见血,直指论文立意与创新点的漏洞。在方芳老师、李圣文老师和研究团队老师们的指导和多次反复讨论修改后,不仅回复了评审老师的疑问,也进一步完善了论文的理论和逻辑。随后论文又返修了两次,老师们治学态度的严谨,对于学术问题一丝不苟都让她受益匪浅。

科研道路一波三折,大大小小的问题不计其数,一个完整的科研课题的完成,带给她的不仅仅是一篇论文的成功发表。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更多。

首先是从本科学习思维到研究生学习思维的转变,不再是以上课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而是从一个课题着手,通过文献阅读与交流,理解领域的背景意义,了解领域的前沿发展,找到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索新的解决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不像考试那样又清晰的界定及稳定的预期,而是在无形中提升的,在不断的磨练、激励、思索中慢慢提升的”。

还有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在科研之余,她担任了班级党支部的宣传委员。为班级同学们服务的同时;也加入了学院的学术科研部。被问到怎么协调学生工作和繁忙学术研究的问题时,她说,“时间的合理安排能有效提高效率。总是给自己留充足的时间会习惯性地一拖再拖,反而导致时间的不够用。学会挤时间,会让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回顾过去的学习时光,她说道,《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中将人生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力问题,一类是锚定问题。重力问题像地心引力一样,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所有人都不可能战胜已经存在的事实,接受才是人生开始的起点。锚定问题是像锚一样把你固定住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我们思维跳脱出原来的模式,重新评估现状,调整思路,探索其他可能性。

古罗马哲学家西尼加说过“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如果说人生是一艘船,能力是发动机,而态度则是方向盘,掌舵着梦想的方向。很喜欢的一句话送给学弟学妹们:“如果生活把你的门关上了,那你就再打开,这就是门,门就是这样用的。”

不负韶华,整装再出发

在地大求学三年,她说,“未来城是一个适合潜心做科研的地方”。学院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与优秀学者交流与探讨的机会与平台。此外还组织了求职沙龙,学长学姐们积极参与分享,促进了信息共享,让在校学生能够积极关注搭配就业热点及动态,提升了学子的就业竞争力。实验室团队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探讨,学术氛围浓厚;老师们的包容、鼓励与帮助,以及同学们的友好互助,都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又是一年秋招,稳扎稳打的专业素养让她在求职面试中过关斩将,科研经历和坚持拼搏的态度让她在一众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同时斩获了互联网和国企的工作机会。深思熟虑后,她选择了在国企就业。三年前拿到那份互联网的机会时,她内心充满犹豫、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现在的她,内心平和了起来,这份平和只有在追逐过目标,努力过也拼搏过之后才会有。

导师(方芳)点评:

曾林芸同学是一位好学上进,勤奋刻苦,待人诚挚坦率的优秀学生。她善于思考,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动手实践和科研能力。在学习和科研实践中,该同学具有非常宝贵的品质——“有韧性”,无论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她都能保持韧性不放弃,最终很好地完成了科研任务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毕业在即,愿曾林芸同学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通讯员:德育工作组、曾林芸

审核:李国昌

校对:牟扬

Baidu
sogou